李其华老师《雪夜的老人》作业纸讲评课
来源: | 发布:宣传中心 | 发布时间: 2023-11-04 | 214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整节课堂,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情节、明主旨的基础上,不愠不火,不疾不徐,不断提升学生的考点意识,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,能够触发灵感,解决其他同类型的问题。

《雪夜的老人》是叶骑创作的一篇小说,讲述作者生活不如意,情感落寞,在寂寞无助的时候,用仅有的15块钱买了三罐啤酒,大雪纷飞的夜晚,拾荒老人为了等待这三个啤酒罐,陪伴在作者身边,启发作者重新认识、感悟人生,感悟生命的价值。

一、歌曲导入,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

优秀的导入或自然、或新颖,不管形式如何,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。否则,不是哗众取宠,就是喧宾夺主。李老师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了歌曲《在路上》。歌词“这条路有多远?还要走多少天?”这正是《雪夜的老人》主人公于困境中的内心痛苦的外显。这段导入的作用有二:一是用音乐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二是用歌曲铺垫文本内容,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。

二、质疑问难,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

李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,十分有考点意识,且善于抛出有价值的问题。从本课的教学片断之中,我们能看出学生答题能力不是很强,开始的时候,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,用词也不当。但李老师没有否定学生,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答题的积极性。“作者称呼自己是什么?”“谁改变了他?”“老人做了什么?”“看出了老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?”“拾荒老人用坚守面对生活给作者启发,那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道理?”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,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李老师的耐心,是李老师的循循善诱,是李老师的教学智慧。

三、朗读体悟,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

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,吕叔湘先生说:“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。”朱作仁先生也指出:“抓住语感的培养,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。“叶圣陶先生认为,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,既然如此,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,而朗读就是积极最有效的“刺激”。整节课堂,李老师通过师范读、生自由读、师生相互品读等方式,引导、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情感,在读中感悟,在读中提高。

四、随机点评,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

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。小而言之,它可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气氛和活动,大而言之,它有时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,既安静地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想法,又适当点拨,积极回应,给予学生积极的课堂体验,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。

整节课堂,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情节、明主旨的基础上,不愠不火,不疾不徐,不断提升学生的考点意识,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,能够触发灵感,解决其他同类型的问题。

校园聚焦
更多